如何降低「看錯人」的風險
- 台灣人力資本股份有限公司
- 5月21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台灣人力資本(股)公司執行長 晉麗明
閱讀本文可以了解:
1、 企業招募人才,面談與錄用後表現的差異?
2、 如何避免「看錯人」的6個方法。
3、 HR要藉由學習與經驗,努力做好面談把關工作,為企業「找對人」。
文章重點整理:

企業刊登人力銀行的工作機會數逐年成長,目前達到百萬個以上,即使面對地緣政治及區域戰爭的風險,各行各業仍擎起招募大旗,積極延攬人才加入團隊!
人力銀行曾做過一項調查,分析企業錄用的人選,是否符合預期,這項調查突顯企業面試認知與人選表現的差距!
10%的雇用企業認為:所雇用的人選,比面試時的認知更優秀
20%的雇用企業認為:錄取者的表現和面試呈現狀態相仿
70%的雇用企業認為:人選報到後的實際表現,比面試時的預期差
從調查結果得知,招募面談存在很大的判斷風險;有七成的機率會誤判人選的能力與特質!
企業HR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;在面試時說重視出勤的人,到職後可能遲到早退;認為自己正面思考的,卻是組織裡的八卦王;表達具備挫折忍受能力,卻凡事抱怨、情緒管理能力差;強調誠信正直,卻犯了營私舞弊的錯誤!
許多資深的HR都遇過這些與面試時呈現的反差現象!
為了驗證求職者的人格特質與職能,企業運用測評工具,與面試結果相互佐證,但是,看錯人的風險依舊存在!
避免企業找「錯」人,以下提供幾個方法,供大家參考。
(1)訂下高標準,找比自己厲害的人
「找比自己卓越的人才」是企業經營者的期望,但是,一般企業不易達成,因為主管深怕被優秀人才取代,同時,公司未將這樣的理念融入獎勵及考核中,以致空有想法 卻難以實現。
在AI取代人力及數位化組織的趨勢下,企業組織扁平化、人力精簡是時勢所趨,提升人才素質更是企業招聘的重大挑戰。
(2)與求職者多談幾次
企業招募面談的次數,最少需要2-3次,如果是重要職缺,溝通的次數可能要再增加,然而為了降低求職者請假及交通往返的時間,可以採用電話或視訊方式,也可以利用下班時間進行實體面談。
站在促進雙方了解的立場,多溝通、研討,有助理性抉擇及成功任職,尤其經驗豐富的求職者,通常有備而來,首次面談,除了學經歷及膚淺的第一印象外,在人格特質、個性與價值觀等層面,通常不易了解;因此,增加互動次數,有助觀察與判斷!
此外,許多企業面談高階主管,會安排在公司外的餐廳或咖啡館,在放鬆心情的情況下,更容易了解人選的工作觀念與個性特質!
避免勞雇雙方因誤解而結合,導致短期分手,多花時間深入研討組織文化與工作內容,絕對是雙贏的必要作為。
(3)安排不同人員進行面談
Google認為傳統面試只能找到平庸的人才,他們希望網羅能力達到90分以上的人才,一上班就能有優異的表現,因此不會將錄用人選的權力交給主管,而是放慢步調,藉由多位面試官,從不同角度來共同把關,並由委員會做出聘用與否的決策。
Google在招募作業上花費更多的成本與時間,以找到精英中的精英為目標。
(4)善用STAR面談法
運用情境(situation)、任務(task)、行動(action)、結果(result)的結構式面談方法,來檢視及驗證求職者是否符合應徵的職務,同時洞悉工作理念及做人處事的原則,採用STAR面談法,可多運用情境個案,以增進面談的有效性!
(5)進行工作或業務簡報
對專業人才及主管職的面試者,設定主題做簡報,是企業常用的方式;甚至對於錄取機會高的人選,會安排相關的人員共同參與座談;一方面溝通研討,同時也藉由大家共同的觀察,來確認人選是否符合組織需求!
(6)徵信調查(Reference check)
企業用人愈來愈審慎,在聘用之前會請求職者提供2-3位曾經共事的主管、客戶或同事來進行徵信與評價人選!
除了資歷、工作內容、績效表現、人格特質、優缺點的詢問外,人資人員會探詢訪談者:「是否願意再與求職者共事」!
面談是招募作業最關鍵的程序,也是確保人才符合企業所需的重要關卡;考驗著HR及用人主管的識人能力!所有人資伙伴都要省思,如何運用各種方法與工具,為組織找進「對」的人才!